淺談 金剛經中 受持四句偈
~淺談 金剛經中 受持四句偈~
「佛告須菩提,若善男子,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」。
受持哪四句偈都可以,此金剛般若經,處處破相去執,應無所住,妙智生其清淨心 。顯露真心,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。問題是“受持者”,有否能破相悟性,無住妙行呀!
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
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。
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
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。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
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
「無我相,無人相,
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
還有四句偈,是隱藏於此經中。要知道佛說他經,常現放光動地,雨華獻蓋,種種瑞相,借因緣而說法。
但此金剛般若之發起,特在平日著衣持鉢,乞食化緣,還至本處,洗足敷座等等,日行尋常之事。正見世尊慈悲化度,大空三昧,雖貴為天人師,卻儼同凡夫,而不住佛相,不住法相,於四威儀中,動靜一如,已默示破相之意呀!
蓋修行要事理圓融,空有無礙,佛法不離世間法。試沈心細思,如來之《著衣持鉢》,正是彰其戒。佛之《化緣乞食》,正是教化眾生行布施。《次第行乞》,化緣七家,不分貧富,正是彰其忍。《還至本處》,色身則須資食養生,慧命則非般若不就,即示人縱涉麈勞,莫忘本性,還至本性之處。《洗足》,示人離塵返覺。《敷座而坐》,即示人由動返靜,攝念觀心,守玄如是觀。
世尊默示金剛心,般若妙行,數十年來,等候能契機的知音啊 !此時長老須菩提,善解空義,默會如來玄機,佛陀還未開口說法,即跪出來請求如來密法,(教外別傳),讚嘆世尊護念付囑諸菩薩,佛恩希有難報啊 !
長老問: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 ?
佛陀曰: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(暗中受指點)
“如是”,就是金剛經精髓 。
如者、如如不動,人本具之性體。
是者、迴光觀照,當前即是 。
觀音菩薩開示 :
點傳一開户,《叫你明如是》,告你天堂路,告你根源思 ; 畫一圈,手一點,叫你知道出與入,叫你行功了罪孽,叫你功成朝 皇母) 。
今天大家來求道,在壇前被莊嚴禮節之献供請坛,使妄心麈識脱落,誠心誠意地、平心靜氣,萬緣放下,此時明師代表指示汝《玄心》,此刻心頭未動念時,體會迴光,悟覺衣裡明珠,如來本性,當前即是,西天雖遠頃刻到呀 !
若是上上慧根之人,靜氣平心專一聆聽之時,
「二目要迴光,一點真太陽,
眼前觀即是,燈下看輝煌 。」
如同世尊當年捻花示眾,默示正法眼藏。
當下迴光,頓悟靈光心頭燈,覺自性佛淨土,及至林中受點印心,本性原自具足,當下與 母)同在。
牟尼寶珠~
佛陀當年借機緣說法,問四大天王,手中持著牟尼如意珠,問大家此珠是甚麽顏色?原來此珠能隨眾生心念,顯發不同顏色,四大天王回答,說藍色、有說綠色、有說紫色……
佛陀將牟尼寶珠放下,再舉起手來問四大天王及大眾。問:現在佛陀手中的寶珠,是甚麼顏色?經此一問,四大天王各自瞠目結舌,齊向佛陀回答,佛陀手中實無一物,那來牟尼寶珠呢???
佛陀嘆道!世間牟尼珠,汝等見。
唯是自家身上牟尼珠,汝等不知,可惜呀!
*明明一靈光,賜與皇原裝,
父精與母血,五藴色身藏。
*明師指谷神,心地轉迴光,
心明即性現,率性露光芒。
再說、此金剛經即是佛心,佛說此經,是佛法根本義,是成佛究竟了義。
受持此經,(三寶心法),如是為體,離相為宗,妙有為用。內起觀照,外行悲智,說法渡人,離相悟性,是令信、解、受、持者,成佛之第一義空之義。
般若非文字,般若非佛法,惟佛與諸大菩薩,難說能說,此甚深般若,究竟證得故,能究竟說,故曰希有。
機緣成熟,時至方說,此金剛經,說在般若之第九會,若無當機之長老跪求密法,借師徒來回問答,層層破相,直露金剛心。故說必當機緣,故曰希有。
無說而說,如來無所說,佛說此經,原令眾生一念迴光,入佛知見,見自性如來,離卻心緣相,悟大道在心頭。故般若本非言說可及,佛從清淨心而說,(而聞者應返聞如是體會),說而無說,故曰希有。
佛大悲故說,佛視眾生,本來是佛,因其昧卻本來,遂成眾生,是故為說,假設種種方便,以世間七寶布施,得福雖多,未能了脱生死。現今求道受持三寶心法,能悟如是,率性日用行持真理,少至四句偈,為人演說,求道明理,皆令有智者,悟入自性無餘涅槃,更是仰沾佛恩希有也!
現今 天恩師德,大道降世,傳佛心印,點開正法眼藏,持三寶心法,一卷真經,深解義趣,善男信女,九六皇原,齊發廣大普濟之心,為人演說,代天宣化,使他人斷疑生信,覺悟本性,非世間七寶布施可比啊!
唐代高僧,德山宣鑑和尚,年少出家,二十歲時受具足戒,精研律藏,更深入大乘諸經,貫通旨趣。
常講金剛般若經,時人美稱周金剛,因俗姓周,頗有盛名。嘗自誇口曰:一毛吞海,海性無虧,纖芥投鋒,鋒利不動,學與無學,唯我知焉。
後聞南方之禪宗,倡言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因律、禪、各派所學不同,故心中不服。
曰: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,萬劫學佛細行,尚不得成佛。南方魔子,敢言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我當摟其窟穴,滅其種類,以報佛恩。
意欲與彼禪學辯難,而顯其律教,圖息其說。故㩗金剛經疏鈔出蜀去南方,至澧陽路上,見一婆婆賣燒餅,感覺有些肚餓,故息肩買點心,婆指擔曰:這箇是甚麽文字?師曰:金剛經青龍疏鈔。婆曰:講何經?師曰:金剛經。婆曰:我有一問,你若答得,施與點心,若答不得,且別處去。
婆曰:金剛經道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呢?
師聞其言,實難回答,忍餓離去!後來、遂往澧陽,參謁龍潭崇信禪師,步入法堂大聲曰:久響龍潭,及至到來,潭亦不見,龍又不現。
龍潭回話曰:子親到龍潭否?師無語,行禮參拜,遂留棲止。
(德山來問難,口才妙絕,不見潭,龍不現,打機鋒),但所說是境。
(龍潭禪師是悟道高僧,說法不離自性,回他、子真已徹悟見性嗎?已到家否)?來反問。
故禮拜留下參學,一夕侍立,龍潭默然,夜深、龍潭曰:更深夜靜,何不下去?
德山曰:和尚珍重,便出,卻回來曰:外面黑,龍潭點紙燭度與師,師擬接,
龍潭復吹滅,師當下豁然頓悟本性,便禮拜,良久叩首謝恩。
龍潭曰:子見箇甚麽?
師曰:從今向去,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!
(佛云:本是一精明,分為六和合),精明就是靈光本性,六和合就是六根起作用。精明流失,識心染塵,忽悟見諸相非相,頓悟迴光見如來,德山精研經義,如同萬里還家,已到門外,今被龍潭啟示," 當下一念迴光,悟入真如實相般若 "。
龍潭陞座說法:可中有箇漢,牙如劍樹,口似血盆,一棒打不回頭,他時向孤峰頂上,立吾道去在!(暗示德山頓悟印心)
德山來到堂前,將多年之金剛經疏鈔,堆於地上,舉火炬曰:
窮諸玄辯,若一亳置於太虛;
竭世樞機,似一滴投於巨壑。遂焚之,於是禮辭和尚而去。
留言
張貼留言